方秀云家庭
在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保全街95号院,住着一位87岁的老人,不足70平方来的老式房子,房间布置的俭朴而不失整洁,老人面容慈祥,精神矍烁,生活和美,儿孙满堂,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再平常不过的老人,却有着极其不平凡的一生,她就是著名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儿媳方秀云。1942年春天的一天,在阵阵鞭炮声中,17岁的方秀云嫁到了距确山县城十分偏远的李湾村,成了马家的儿媳妇,丈夫叫马从云,婆婆叫郭莲,到了马家后方秀云发现这个家庭与众不同的是,除了特别贫寒外,只有婆婆一人支撑着这个家,少懵懂的她并不知道嫁给了英雄的后代,只知道公公叫马尚德,是红军,婆媳二人齐心协力苦撑着这个家。院中公公亲手栽下的那棵槐树,年轮大了一圈又一圈,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却没有公公的一点音讯,看着日渐消瘦的婆婆,方秀云十分心疼,和大夫一起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解放后积劳成疾的婆婆患上了重病,方秀云就端汤端药耐心细致的何候着婆婆,盼着有朝一日公公能够回到家中和家人团聚,直到婆婆郭莲过世她也不知道公公早已牺牲在白山黑水间。1964年丈夫马从云病逝了,39岁的方秀云怀着3个月的身孕,带着最大14岁,最小只有5岁的4个孩子,家里生活十分清苦,为了将5个孩子抚养成人,她没少吃苦,哈脏活票活都干过,糊纸盒,逢手套,到铁路上穿细铁丝,但就是再苦再难老人也从未以抗日英雄后代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一家六口挤在50年代建的两间36平方米小平房里直到1998年拆迁。方秀云老人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几位干部模样的人来到她家说终于找到杨司令的后代了,她和丈夫都愕然地怔在那里,当听到公公当年抗联时的老战友冯仲云,讲叙公公1940年在长白山密林深处打到弹尽粮绝壮烈牺牲时的事迹时,她痛哭起来,没想到公公会死得那么惨,直到现在方秀云老人的柜子里一直珍藏着一块桦树皮,那是1958年从杨靖宇牺牲的地方带回来的,在她看来,将军是全家人的骄傲,但不是资本。方秀云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教育他们:"你们长大了一定要给爷爷增光添彩,不要给爷爷脸上抹黑。工作能力大小是一回事,但是人品一定要好,做人第一,做事第二,"这一直是马家的家训。现在5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了,老人依然要求孩子们,爷爷是爷爷,你们是你们,不能张扬,低调做人。在母亲的培养教育下,5个孩子相继长大人,全是铁路系统的普通职工,但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们对自己要求都很严格,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现在兄妹5人全部是共产党员,老大继光小时在农村被误诊,是聋哑人,现在是铁路工人。老二继先是女孩,受过高等教育,是土木工程师。老三继传是铁路局财会人员。老四维志18岁应征入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三等功,1980年复员后当上一名火车司机,一直干到现在,任司机长,老五马继民在南海舰队服役4年,复员后在郑州铁路局物资供应总段工作,与母亲方秀云生活在一起。老人的小儿子马继民,在2005年接到吉林省靖宇县政府的邀请到靖宇县担任县长助理的时候,老人为此专门召集全家人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老人说,如果是商业行为,就是给将军抹黑,决不能去。如果不是可以考虑,但前提是不要一分钱的工资,不要任何待遇。到靖宇工作后,马鲹民每月只有300元的补助,为了不给领导添麻烦,马继民就住在办公室,领导也提出给他租个房子,但被他拒绝了。“没必要,太浪费了,一个人住办公室挺好的"。现在每次儿子到靖字来的时候,老人都要将儿子送到门口,临别时老人只有一句话:孩子,到了靖宇要好好为人民服务!由于母亲要求严格,从上学到工作,几个儿女从未对周围的人炫耀过他们是杨靖字的后代,同事们从其他途径知道后,都惊讶地说:"这么大的事,怎么从未听你们说起过呀?"马家兄妹却说:"爷爷的功绩是我们的骄傲,却不是我们的。我们只有在岗位上好好工作,多为人民服务,才对得起爷爷。最让他们难以忘怀的,始终是母亲的一句话:“咱是烈属,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可不能出孬种。更不能躺在爷爷的功劳簿上向政府、向组织提要求,捞好处。”母亲这番语重心长的嘱托,时刻激励着马家兄妹,使他们深知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以将军为傲,却又甘于平凡。在抗日战争年代杨靖宇将军牺牲的壮举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留给世人的是光照千秋的浩然正气,在和平年代,在方秀云老人的带领下,将军的后代正以一种朴素的情怀继承将军遗志,用一颗实、宁静、火热的心灵,在相国的每一个角落里,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平凡中严格要求,平静中不落后,平常中有责任,平淡中懂知足”正是对这位平凡而伟大母亲人格魅力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