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龙家庭
杜海龙是方城县粮食局的一名司机,今年50岁,妻子周雪玲47岁,是方城县金穗粮油公司的女工。夫妻俩相濡以沫,互敬互爱;热心公益;热爱书香;热衷发明;结缘陈式太极,掀起全民健身热潮;践行环保理念,变废为宝。先后荣获“2013年河南省科技创新优秀人物”、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国家四项专利、南阳市政府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四次。他们文武兼修,厚德载物,一路播撒点点滴滴爱的阳光雨露,半生演绎浓墨重彩的绚丽人生。家庭和睦妻贤子孝乐陶陶。杜海龙的妻子周雪玲是一名普通女工,结婚26年,与丈夫相敬如宾,和丈夫一起扶危济困,考证历史,编纂文献……她尊老爱幼,孝敬公婆,体恤弱小。2011 年,被河南省妇联评为“好媳妇”。夫妻俩都是在革命家庭成长起来的,是革命先烈的后人。2010年8月,他们将大学刚刚毕业的独生儿子送入军营,保家卫国,奉献青春。如今儿子在总参某部任二期士官。求知若渴剪报捐书传大爱。杜海龙热爱学习,渴求知识。1979年入伍至今剪集报纸,3000多卷旧闻,下分科技、农业、企管等四十个门类,被央视誉为“剪报大王”;2013年11月,他将剪集了30多年的剪报、藏书、珍贵文献2800多册及800多本连环画,全部捐献给南阳师院,被评为南阳市十大藏书家和十大书香个人。他热爱科学,创造发明结硕果。他在地震科技成果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获南阳市政府一、二等奖,研制了仓库防漏剂,诱杀粮虫灯(剂),他创意的“先行牌”商标,涵盖粮食主食化产品。他还发明了咀嚼式刷牙球和一次性防伪酒盒,研发了电热药物乳罩,共获得4项国家专利,4项市级科技成果奖。杜海龙崇尚环保,亲身践行节能环保理念。把空酒瓶切出了新花样,化腐朽为神奇变成笔筒、支架、茶杯、烟灰缸、花瓶等生活实用品和精致工艺品,使废物得到再利用。杜海龙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宣传生态文明,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事业中。热心公益播洒向善正能量。杜海龙1979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85年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受嘉奖7次,被评为“学习雷锋、张海迪,自学成才标兵”。1986年回到地方参加粮食战线工作,他潜心文史研究,撰写了有关方城烩面、博望锅盔、方城岩画等文章,被称为“方向盘上的文史专家”。2009年,杜海龙撇下遭遇车祸腰椎骨折的妻子周雪玲,走遍博望镇51个行政村200多个自然村,艰难寻访张骞东行的遗址和后人,在妻子的配合下,挖掘整理文史资料40多万字,为丝绸之路源头在南阳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杜海龙夫妇关爱聋哑困难家庭杨耀五6年,送衣送物,他们在电台报刊“无言家庭亟需有情呵护”的呼吁,使杨耀五全家7口人,享受了农村低保户待遇。残疾人李杰因为肢体残疾行动不便,生活困难,家庭离异,杜海龙夫妇帮助他联系残联、文联、书协领导老师们帮扶指导。并亲自联系几家装裱店,对李杰的书法作品装裱出售,解决了他的生活难题。杜海龙夫妇20年如一日的练习陈式太极拳,春夏秋冬,义务向大众培训,传授拳械和理论知识,自己制作艾条,给伤痛者义务艾灸保健授拳,受益数千人,杜海龙被方城县第一小学聘为太极拳教练,2012年第七届全国农运会,杜海龙带队参加汇演,被评为南阳市武协常委,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了骨干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