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继周家庭
45年前的一个冬天,兴山南阳镇落步河村大雪封山,7岁的谭继周放学后在及膝深的雪地里艰难跋涉,暮色降临,山顶的家还那么遥远。“孩子,来家里烤烤火。”路过赵永华、杜久会夫妇家时,门开了。他们的生命从此有了交集。17年后,看着无儿无女的赵永华夫妇迈入老年,还吃力地赡养着已过八旬的老母,谭继周和妻子商定,接来三位老人,共组一个大家庭。落步河村,深处宜昌兴山大山之中。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一个温情的故事却传遍山野。45年前,雪夜留宿7岁男孩45年前,7岁的谭继周还住在海拔1100多米的大山顶上,离山下的学校有12里山路要走。为了上学,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上饭盒摸黑赶路,到校往往已是近两个小时以后。那年12月的一天,大雪突袭。下午放学时,漫山遍野早已银装素裹,身材矮小的谭继周踏着山路上厚厚的积雪,一步一滑。"孩子,来家里烤烤火。”路过半山腰路边赵永华家门口时,门吱的开了。谭继周有些意外,赵永华是村里有名的怪人,不太和村里人来往,也不爱说话,自己也只是认识他而已。进了堂屋,赵永华将他安顿在火盆边,又交代妻子杜久会做晚饭煮些腊鱼腊肉,这可是难得吃到的美味。"雪太厚,容易出意外,就在我家吃饭、住一晚。”赵永华淡淡地说着,谭继周小小的心灵却在颤动......从那之后,他与二老结下不解之缘。上小学的几年里,每逢雨雪,二老就会留他在家吃住。17年后,接回老人重组大家1985年,谭继周成家了,娶了南阳镇文武村的尹世莲。为了生活便利,两人决定将家搬到山脚下。找亲友凑了些钱后,自己动手,他们在交通便利的省道旁砌起了新房。次年搬进新房后,谭继周给媳妇吐露了一桩心事:小时候,山腰的赵家对自己很照顾,常在雨雪天留他吃住,把他当亲生的一样对待。如今,二老年纪大了,上有老下无小,能不能把他们接来赡养?尹世莲虽有小小的吃惊,但并没有犹豫。”没问题。”尹世莲说,“我父亲就是抱养的,他对爷爷非常孝顺,赡养老人天经地义。”当年8月,小两口经双方父母同意后,将3位老人接到新房,担起赡养之责。因谭继周的大嫂姓赵,论辈分喊赵永华“爷爷”,谭继周夫妻便顺着大嫂的辈分,成了赵永华的孙儿、孙媳。1990年小女儿出生,谭继周给她取名“赵青”。“让小女儿跟爷爷姓,老人非常高兴,觉得自己有后了。28年来,从不敢忘孝老爱亲都说牙齿碰嘴唇,哪有不斗气的。可28年来,尹世莲与婆婆爷爷从没闹过嘴红过脸。当年搬到新房子没多久,老人就说山下住不惯,小夫妻俩就顺着他们心意,送他们回老屋住,自己无论多忙,每天都会抽空去看看老人,帮他们打理农活、烧火、做饭、喂猪、洗衣服……1990年,赵永华86岁的母亲去世。赵永华自己也到了花甲之年,行动不便,谭继周和尹世莲就干脆也搬到山腰的土房子里,山下的楼房反而空置了。随着两个女儿相继上学,赵永华患了肾病,谭继周和尹世莲肩上担子日益加重,家里几亩柑橘和玉米的收入已经无法承担生活之需。2001年,谭继周第一次背起行囊外出打工,照顾二老和女儿的担子全部落到尹世莲肩上。"世莲吃的苦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啊!杜婆婆说,继周出去打工,世莲就在老家寨子上种了20亩烤烟。距集镇20多里山路,她舍不得花钱请工,所有的肥料、种子、薄膜、烟叶,全部自己肩扛背驮。爷爷病了,还要背下山去看病,“天没亮就出门、摸黑才回家,把自己也累病了。2009年10月,尹世莲被查出患上宫颈癌。去宜昌住院的前一晚,她对丈夫说:“如果我不行就不要继续治了,你无论如何要照顾好婆婆爷爷,再苦再难也要让两个姑娘读完大学。”所幸,吉人天相,手术成功。但这一病,又给家里背下9万余元的巨债。"这么困难,她也没断我和老伴的酒啊。”说起尹世莲的好,杜婆婆声音都格外大些。2010年,赵永华老人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老人想到自己年纪大了病也根本治不好,住院只会白白的耗费钱财,加上尹世莲住院还借了一大笔钱未还,便固执的决定不去住院治疗。那一天,尹世莲跪在赵永华老人面前,声泪俱下的说:“爷爷,为您看病是我们的责任啊!赵永华老人拗不过尹世莲,在周围四邻和村干部的一再劝说下才上车离开。每天,她背着老人爬上爬下检查身体,给老人端屎端尿,洗澡洗衣服。老人久卧难受,她坚持给老人按摩捏背、陪老人聊天散心,让老人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老人虚弱难食,她悉心准备饭菜一勺勺地喂,确保老人吃饱吃好。在住院的两个月里,老人渐渐长胖了,而她却瘦不少。病友、护士、医生对尹世莲是既赞叹又佩服,大家都对老人说:“您家孙女儿真孝顺啊!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老人家需要定期更换导尿管,尹世莲再忙再累也不忘给老人换药的日子,可每当看到老人换药时的痛苦,她便心如刀割,扶着老人消瘦的身体,她愧疚地说:“爷爷,是我们没能照顾好您呐!2012年2月4日,老人在弥留之际紧紧地握住尹世莲的手说:"世莲,是我连累了你!是我连累了你啊!现如今,谭继周夫妻一如既往的照顾着体弱多病的杜婆婆。老人家常说:“多亏了继周、世莲啊,要是没有他们,我哪有今天哦!情谊夫妻谭继周夫妇的事迹在感动乡邻的同时,更影响着全县人民,让“爱”的种子在新农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生生不息,带人们走进和谐社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