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学军家庭
说起翁学军的家庭,辖区居民无不称赞,说:他们夫妻恩爱、互相提携,他们尊老爱幼、热心助人,他们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爱的真谛。一、空巢老人的“好儿女”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这个家庭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翁学军的家庭除了关心家里的老人和长辈之外,对社区里最弱势的孤寡老人也是关怀备至。这些老人身处空巢,风烛残年,多么需要亲人的陪伴和照料,翁学军夫妻俩就是他们最最贴心的好儿女,他们夫妻先后照顾了十五位孤寡老人,对这些体弱多病、无依无靠,甚至神智不清、无理取闹的老人,给予了亲人般无微不至的关怀。平日里,他们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无微不至地给老人们多一点关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嘘寒问暖,用真情和爱心关怀老人,除经常上门看望和定期走访,在生活和精神上给予帮助和慰籍外,逢年过节还会带上节日礼物进行慰问,捎去节日的祝福,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对于大小便失禁、伤口腐烂化脓的老人,他们夫妻俩从不嫌弃,端屎端尿,洗伤换药,吃、喝、拉、撒、穿、戴、洗一包到底。在这些老人面前,他们夫妻俩就是自己的亲“儿女”。赣纺有一个退休老工人--何桂生,是一个老单身,无儿无女,听邻居反映,这个孤老已经几天没有出来。翁学军赶紧到他家里,一打开门就只闻到一股臭味、烟味,人已是奄奄一息的躺在那里。救人要紧,翁学军叫来她的爱人把何桂生老人送到医院治疗,经过抢救和精心照料,使他得到康复。之后,他们夫妻俩轮换着帮他打扫卫生,清洗房间里的粪便和大量烟头,并进行消毒,还买来一些吃的,一口一口喂给他吃,并每天带他去看病,烧水喂药,感动了不少邻居,促使他们纷纷参加到帮助的行列中来,就这样让老人走完了人生最后的难忘的历程。孤老陶带姓,是社区的五保户,身患疾病,长期卧床不起,无儿无女无家眷,全靠翁学军夫妻俩来照顾。他们对陶带姝的关爱是花了不少精力的,吃、喝、拉、撒、穿、戴、洗都是全部包了,可以讲是关怀备至,一日三餐给安排膳食,而且经常送衣、送被,还要送医院看病治疗。由于长期卧床,她身上糜烂,翁学军还每天帮着换药,用盐水擦洗烂处,挤干脓水,夫妻俩的行动使孤老陶带姓十分感动,见人就说:托共产党的福、有这么好的“儿女”关心我,我过得快活。老人度过了幸福的晚年,翁学军夫妻俩还妥善安排了老人的丧事。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但翁学军夫妻认为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二、困难住户的“活菩萨”失去生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人把翁学军当作心中的“活菩萨”,但翁学军说自己的爱人才是真正的“活菩萨”,是自己坚强的后盾。为了帮重病居民减免医药费,她可以在有关部门耗上几天几夜;为了帮受害群体主持公正,她可以在公众场合“大打出手”;为了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她甚至对“官僚主义”六亲不认,因此得罪了少部分人,为了帮助困难户解决困难,翁学军就连儿子高考,弟弟去世也无暇顾忌,亲戚朋友也非常不理解:“又不是为你自己的利益,何必累死累活呢。”当听到亲戚朋友如此的话语时,她觉得委屈,但这时她那沉默孤言的爱人却说:“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你就大胆去做,家里有我呢。”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和关怀,翁学军感觉天都晴了,斗志昂扬的继续为困难户服务。有一个外来打工人员,名叫张祥福,租住在纺园社区,因长期积劳成疾,已患上肝癌,他们家便四处求医问药,为了治病,身上打工赚来的过年钱全部用光,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当翁学军知道这件事后,认为外来人员也是亲人,有难理应帮助,要体现我们南昌人的大气、互助、友爱的情感,于是她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相关政策,同时号召居民群众积极捐款,翁学军的丈夫也带头捐了两百块,很多居民也踊跃参加,一天时间就募集到了近千元,顺利的将这位外来打工人员(一家四口)送上了返乡之路。多年来,在丈夫的支持下,翁学军同志带领纺园社区干部们坚持以人为本,在“创建和谐文明小区”上下功夫,从“当好居民贴心人”上做文章,积极弘扬中华美德,把“关心孤老、扶助孤老”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中,得到辖区居民和社会的广泛好评。三、儿子的“知心人”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更是国家的未来。夫妻二人都知道新时代的孩子必须是独立自主的,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创新和开拓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这些个性品德的形成,除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外,家庭的教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把儿子培养成具有现代意识的新一代,他们对儿子采取疏导式、开放式教育方式,与儿子形成了朋友式的关系,成为儿子的“知心人”,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孩子优秀人格的培养,使儿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近年来,翁学军同志荣获了省市优秀团干、优秀班组长、市劳动模范、省有突出贡献的模范工人、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市送温暖先进个人、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南昌市“十大文明”之星、青山湖区劳动模范、省抗冻救灾先进个人等荣誉,但她常说:“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是和我的爱人、儿子分不开的,没有他们的支持、理解、帮助,也就没有现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