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秀桂家庭
平凡人家的浓浓亲情--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五好文明家庭孟秀桂在大青山环绕下美丽的武川县城,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夫妻恩爱、相敬如宾;他们尊老爱幼、热心助人;他们礼让邻里、团结互助;他们教子有方,精心培养下一代。他们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着人间的真爱,谱写了一段新时代和谐家庭的颂歌!作为妻子,孟秀桂曾动情地说:“家是我爱的港湾,家是我前进中温柔的臂膀……”勤俭持家,当好贤内助时至今日,孟秀桂和丈夫范增圣已携手走过了55个年头,在这55年中,俩人互敬互助、互爱互谅,是乡亲邻居公认的和睦家庭。范增圣曾是一位工作责任感极强的县农业局普通干部,为了革命老区人民能过上好日子,他为农民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经常下乡调研,十天半月也回不了一趟家,恪尽职守,尽心尽责,范增圣出色的工作表现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他也因此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工作者”。范增圣全心全意工作,但没有时间照顾家庭,繁重的家务劳动、教育子女和照顾老人的重任都落在孟秀桂柔弱的肩上,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孝敬老人,抚养子女,同样做得非常出色。范增圣的工资低,家里的生活并不宽裕,还要赡养老人,为了弥补家用,孟秀桂独自承包耕种了两亩地,每年春秋时节,既要忙种,又要忙收,孟秀桂披星戴月地劳动,从没要求丈夫请一天假,再累也不抱怨。农闲季节,她还在家门口摆一个小菜摊,每天清晨,从镇上贩一些小菜回来卖,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为料理好家务,长期以来,她养成了中午不休息的习惯,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把家布置得整洁舒适,给丈夫和孩子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处理家庭的大事时,孟秀桂总是与丈夫商量,只要是合理的建议,求大同存小异,做到双方心情舒畅。教子有方,母爱成就栋梁才为了培养子女成才,孟秀桂和丈夫都很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他们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作为、有贡献的人。由于丈夫工作忙,子女的学习、生活照料管理,基本上是孟秀桂一人操持,因为她本身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辅导,她便经常联系老师,多沟通交流,注重子女的独立生活、学习能力的培养,勉励他们勤奋刻苦学习,团结同学,礼貌待人。在他们的正确引导下,孩子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如今五个子女,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大儿子范志刚于78年考入呼和浩特市交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武川县第一运输公司,曾担任第一运输公司的总经理,现已退休;二儿子范志强于83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陆军学院,现为天津市政府综合处处长;大女儿范凤鲜,于90年毕业于乌盟教育学院数学系,现在在武川县民族小学任副校长;三儿子范志忠92年毕业于通辽畜牧学院,现任武川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二女儿范凤英,毕业于兰州大学,在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硕博连读5年后,现任清华大学讲师。助人为乐,邻里公认“热心肠”由于孟秀桂一家待人热心、乐于助人、家庭和睦,提到这一家,人们总会伸出大拇指:“这样的好家庭,没的说”。范增圣在单位里助人为乐是出了名的,谁家有困难,他总是热情帮助解决。有一次,单位有一同事的父亲做手术急需一大笔钱,范增圣听说后,把准备给两个孩子交学费的两千元钱拿出来送给这位同事,同事知道他家境并不好,孩子又即将开学,坚持不肯收这钱,范增圣说:“你不收这钱是把我看外了,谁家没个事情,我孩子开学的学费还能凑齐的,你父亲治病的事可不能耽误”。同事含着泪花收下了这笔钱。而孟秀桂在她居住社区里更是一个热心肠,她为人谦和,邻里闹纠纷,她主动去帮助调解,要是碰上下雨哪家没人,她主动帮助收衣服。在她家周边,有不少父母双双出去打工,仅留下孩子和老人的家庭,这些留守儿童生活不便,又缺乏管理,有的孩子开始不务正业,小偷小摸。孟秀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主动与所在社区取得联系,协助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帮教、管理,使这些即将走向歧途的儿童又走上了正道。相濡以沫,共享夕阳红2012年11月,一纸病情诊断书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平静,范增圣被诊断出患有食道癌。儿女们立即出钱出力,将范增圣送到最好的医院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是需要长期的药物化疗。由于疾病的困扰,范增圣一度变得脾气暴躁,孟秀桂不仅面对埋怨一笑而过,而且开始学习营养学相关知识,精心准备一日三餐,每日都严格定时定点煎中药、配药,陪着丈夫锻炼身体,关心开导,缓解心理压力。如今,肿瘤已经不再生长,各项身体指标都达到良好。可以说,范增圣疾病的治疗,一半功劳在于医院,一半功劳在于妻子和孩子们。孟秀桂一家是千千万万个家庭中极其普通的一个家庭,但又是一个很不一般的家庭。在这里,家庭成员之间构建了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的生活氛围;有着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有一个热爱生活、珍惜所有的心态。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弘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