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千会家庭
“好孙女”周千会与百岁老人的情缘一人和街道和睦路社区五好文明家庭周千会在人和街道和睦路社区有一位街坊邻里间有名的五好文明家庭一周千会,她今年41岁,在养育孩子、操持家务、外出打工的同时,孙女般地精心伺候着102岁的老人柯瑞林。20年前柯爷爷与周千会是邻居,10年前是房客,如今则是家人一柯瑞林落户在周千会家,户口簿上与户主关系一栏里,填的是“爷爷”。7年多来,这样和谐特殊的一家人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相扶相持走过艰难的岁月。周千会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她无私奉献孝敬老人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并被市级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有个家比什么都重要”周千会的家在北部新区人和街道和睦路社区,是一套6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客厅有些拥挤,除了一套组合沙发,窗边还挤着一张床。周千会与柯瑞林老人一人一间房,周千会19岁的儿子只能睡客厅。“比原来好多了!七八年前,我们四口人挤一室一厅。”周千会说。一旁的柯瑞林随声附和:“是啊!不管住得怎么样,有个家比什么都重要!”老人对家的渴望,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柯瑞林一直孤身一人,四处漂泊。上世纪90年代,他在杨家坪开馆子,认识了原人和镇双桥村的谢婆婆,才有了个伴儿。两位老人无儿无女,怕麻烦,就一直没领结婚证。后来,他们住回双桥村,邻居就是周千会一家,她是周家最小的女儿。“那时就爷爷、奶奶地喊。”周千会说,“爷爷奶奶年龄大了,他家挑水、栽红苕,我爸妈都去帮忙,乡里乡亲的肯定要照顾。”后来,双桥村的农民变成了城里人,住上了和睦路社区的楼房。可那一年谢婆婆生了场重病,为了治病,两位老人选择了货币安置,无房可住,就租下了周千会家一套一室一厅的安置房。见老人生活困难,每月300块的租金,周千会经常只收一半,或者干脆不要,还隔三差五过去帮忙。2005 年,谢婆婆去世,柯瑞林就成了孤老。看到柯爷爷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生活陷入了困境。周千会和父母一商量,干脆将老人接到自己家中住到一起。家里开烧烤摊,周千会在外面忙活。为让孙女白天在家多睡会儿觉,柯瑞林总是很早就起来,把前晚烧烤用过的碗碟洗干净,买来的烧烤用菜,帮忙洗择干净。“要是不让他做,他就会嘀咕:是不是嫌我老,不中用了?”生活忙碌而艰难,但也充满了欢笑。回忆起这些,老人动情地说:“从那时起,我又有了一个家,心里踏实!”户口簿上新增了一位成员由于柯瑞林离家漂泊六十多年,没户口簿,没身份证,没收入,连低保都吃不上。“反正是一家人,干脆把爷爷的户口落在我头上。”2007年,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周千会的户口簿上增加了一位成员。随后,街道特事特办,又为老人办理了低保,申请老人营养费,申请廉租房补贴。拿到了钱,老人想交给周千会,可她一分不少地塞回来,“这是政府给你的,你自己花。”并且还嘱咐:“人老了攒钱没用,要学会享福。”周千会的儿子读书要花钱,“爷爷”看病要花钱,家里开销压力很大,可周千会从不叫苦,起早贪黑做烧烤、打零工、到菜市场卖菜,想方设法挣钱,精打细算过日子。直到有社区志愿者去和柯爷爷聊天,他才知道孙女欠着3万多元的账。他不住埋怨:“手头紧,就该拿爷爷的钱去花,你啷个做图个啥?”周千会只顾笑:“我不图啥,忙一天回到家,看到爷爷心里就舒坦,是一种家的感觉!”爷爷、孙女、重孙三口之家,生活琐碎而温暖实际上,周千会一家的生活,同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一样,琐碎而温暖。儿子早上赖床她要吵,爷爷出门回家晚了也要唠叨几句。柯瑞林没啥爱好,就喜欢吃红烧肉、喝两口酒。周千会就碎碎念:“要注意高血压,免得又要跑医院。”可念完还是会买回一桶高粱酒,悄悄放在客厅。老人则给自己定了量,午饭、晚饭各一杯,每天2两。柯瑞林腿脚不好,却闲不下来。每天上午,他走一个小时到菜市场买菜,回来又在狭小的厨房忙活,整出一桌子饭菜。周千会回到家,一边唠叨“别整天忙活,磕到碰到就麻烦了”,一边吃得满心欢喜。天气好的时候,柯瑞林喜欢到坝子上坐坐,看孩子们撒欢,听街坊摆龙门阵。周千会看到了,又会提醒他添衣服。“一家人过日子,难免磕磕碰碰,但爷爷可不是累赘。他爱干净,闲不住,帮我收拾收拾家、做做饭,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周千会说。儿子邓中洪也觉得自己家和别人没什么区别。10年来,他一直和“祖祖”睡一张床。今年工作后,妈妈才在客厅给他安了张床。可不上班的时候,邓中洪仍会跑到“祖祖”床上睡懒觉。闲暇的时候,周千会的父母来串门,又和柯瑞林摆谈起当年一起栽红苕的经历,边说边笑。看天气不错,大家提议出去走走。儿子扶起“祖祖”就朝外走,见老人的裤脚卷着,周千会俯身帮他拉下了裤脚……日子就在忙碌与欢笑中溜走,周千会帮助孤老柯瑞林的事情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也有少数群众说柯老是个包袱,没有收入、没有子女、年纪又大,劝周千会将老人送到政府福利院也算尽到责任了。周千会却始终认为他是儿子的祖祖、自己的爷爷。“家有老、是一宝”,人都有老的时候,谁不希望在自己老的时候生活无忧、儿孙满堂。每天看到柯老看看电视、晚餐喝点小酒,一家人和和睦睦,是她最大的心愿。2006年,到现在已经7年了,这个家庭的爱心故事也已经上演了7年,感动了无数人。现在,这个家庭的爱心故事还在继续,未来,也必将感动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