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铭三家庭
2010年以来,经济日报离休干部毛铭三一家先后被北京市、西城区有关部门评为“第八届首都和谐家庭(标兵)”、“西城区 2011年学习型家庭”、“2012年度西城区五好文明家庭”。毛铭三的夫人于英俊被授予“2010年度西城区市民学习之星”、“2012年度西城区文明市民标兵”、“2012年毛铭三同志被评为报社(集团)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多种荣誉称号。夫妻和睦,孝老爱亲,是经济日报离休干部毛铭三和夫人于英俊的写照。老两口觉得,家庭温暖幸福,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不拖累孩子,就是对孩子事业的最好支持。他俩十分珍惜40多年培养出的情感。共同爱好的共同去做,个人爱好的个人去做。他们家不存在“大丈夫”,也不存在“妻管严”,有的是“良师益友”白头偕老的伴侣。这对老夫妻识大体,顾大局,相互包容。家务事中自然形成了习惯,毛铭三负责早点和买菜,于英俊承担洗衣、做饭、卫生、美化环境的事。这样分工,毛铭三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创作漫画。累了,就到阳台上共同欣赏绿叶红花;闲时,一起去逛公园,逛书店,看戏或旅游。活得潇洒,长得年轻。毛铭三同志的岳母是百岁老人。老岳母儿孙众多,自1981年起,每年正月初二,全家族都要团聚在一起,开个家庭式的联欢会。每当春节来临之际,毛铭三夫妇俩就开始张罗。在老人100岁时,北京电视台还播出了专访。于英俊被授予“北京市万名孝星”的称号。毛铭三的老岳母去年谢世,享年103岁。从30余年的春节家族聚会中,不难看出老人得到了亲情的回报。毛铭三同志一家还是学习进取、科学教子的典范。他积极参与编撰了《中华漫画成语词典》、《小学生易混词漫画辨析》、《现代汉语易混字词音图典》等书籍。 这个家庭以文化艺术纽带紧紧凝聚在一起。毛铭三同志是经济日报原副刊部主任、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的常务理事。离休后,他笔耕不辍,有2千余件漫画和文艺评论在中央和省市地方340多种报刊上发表。哲理性的漫画《四伯乐相马》被收入高中二年级政治思想课本,《春风得意马蹄疾》在美国《中华文萃》上刊登。这些画60%是离休后的创作。于英俊原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的教研员,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享有政府津贴。退休后在丰台区老教育工作者协会执编会刊《通讯》7年之久。两位老人不服老,还想多读书,为社会多做些事。夫妇俩觉得读书是长生不老的滋补品。为此,特订做了床头书架,左右都有床头灯,书架上放的是近期看的书。80多岁的毛铭三同志用两年多的时间通读了全唐诗五万多首,多年来记的读书笔记有40多本,做的读书卡有1万多张。毛铭三夫妇俩觉得,孩子在呱呱坠地时全是一样的,全是一张白纸,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养下,区别就越来越大。他们尊重儿女的兴趣爱好,教育子女自立自强,儿女都是“挂着钥匙长大”的。儿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身教言教、引导培养下,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去国外深造,拿到博士学位,如今成了画家。福州馆前街经济日报家属院的住户都说,与毛铭三一家做邻居,很幸福!登上1号楼4层,一出电梯,不觉眼前一亮。原来,从东到西,几十米长的走廊里,墙上全挂满了镜框。镜框里都是精美的油画和风光照片。这是毛铭三夫妇俩的杰作。为美化社区环境,老两口自掏腰包,购买了近百个镜框,又自己动手装裱、安装。毛铭三夫妇乐于助人,自己虽然都是80岁上下,但与两户邻居结了对子。一户是住在6层的年近九旬的空巢老人澹台玉芬夫妇,另一户是同住4层的八旬老人于兰英。每天毛铭三夫妇都要主动去澹台玉芬、于兰英两家串门,看看他们身体怎么样。鉴于澹台玉芬、于兰英老人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为防深夜有突发情况,毛铭三老两口自费买了报警铃,安装在卧室床边。一旦突发疾病,澹台玉芬、于兰英老人只要按一下按钮,毛铭三老两口就会立即上门。毛铭三老两口勤俭持家,热心公益。毛铭三幼年丧父。父亲没有给他留下什么遗产,却给他留下一箱子书。夫妻俩结婚时,添置的家当就是一个书架和一套《鲁迅全集》。老两口共同的格言是:“有福方读书”。毛铭三节衣缩食,历经多年,收藏了《鲁讯全集》、《全唐诗》、《全宋词》、《不列颠百科全书》等数千册图书,被北京市妇联、北京市大众读书会评为“北京市第三届家庭藏书明星户”。家里除了书、画和收藏的工艺品乌龟,陈设很简单,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夫妇俩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筹建福州馆居委会成立关心未成年人工作委员会、“乐陶陶合唱团”,参与“陶然娃”、“陶然青年”形象标准的设计,为孩子们义务讲“六德教育”,替《陶然为你骄傲一一优秀社区青少年事迹介绍》一书审稿。家里阳台因收藏了100多只不同材质的小乌龟工艺品,被誉为乌龟“艺术馆”。经常有北京市中小学组织学生来参观,老两口不厌其烦给孩子们讲授有关知识。毛铭三夫妇喜欢旅游,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一家爱国守法,明礼诚信。老两口说,我们晚年喜逢盛世,离退人员工资不断增长,我们生活得到保障,我们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