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荣家庭
杨文荣,新华社国内部发稿中心主任编辑 第一读者。2009年,其爱人李金花突发 脑梗致残,生活不能自理。从此,照顾爱人、料理家务、上班工作三副重担全落到他身上。四年多来,在新华社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以及同事、亲友、邻居的帮助下,他克服困难,不辞辛苦,认真完成每件事,既维持了家庭基本正常运转,又比较出色地完成了单位的工作任务,赢得了多方赞誉。在他居住的小区里,街坊邻居称赞他“好丈夫”;在单位,四年来两年年度考核优秀,两度被评为先进个人,一次获得部主任奖银奖。爱人重病,悉心照料。1992年杨文荣与李金花结为夫妻,生育一子取名杨柳岸,一家人互敬互爱,各尽职责,生活幸福,其乐融融。2009年8月,李金花突发脑梗,平静的生活立即被打破。在住院半年急救和康复治疗后,李金花出院回家。由于病情严重,出院时只能扶东西站着,不能走路,被鉴定为二级肢残,李金花情绪很低落,易激动,不愿见人。看到爱人刚刚四十出头就不能走路,需要照料,杨文荣劝导宽慰爱人打开心结、树立信心,并请医生上门继续做康复治疗。他自己也坚持--有时间就帮助爱人练习站立、迈步,按照康复医生的手法给爱人按摩。四年多来,杨文荣没出一次远门,放弃了个人爱好,除了上班,全身心操持家务,帮助爱人康复。坚持不懈的努力有了回报,爱人的身体一天天恢复,现在她能在居室里比较自如地走动,还能拄着拐杖到室外走走。操持家务,自学“成才”。爱人生病前,所有家务不需杨文荣操心。爱人突然生病,洗涮、采买、做饭等所有家务都压到杨文荣身上。最初,简单的家务活多辛苦些做还可以,做饭他一窍不道。爱人脑梗并发糖尿病,对饮食有要求。为了让爱人吃上适合的、可口的饭菜,杨文荣翻菜谱书、上网查询,了解糖尿病人饮食要求,学习炒菜做饭方法。现在,蒸包子、包饺子样样能做,做家常便饭一点不再犯难。勤奋工作,屡创佳绩。家庭负担的繁重,没有影响杨文荣的工作。爱人出院后的四年里,他没有请过病假事假,实在家里有事就和同事调个班,或请亲友、邻居帮忙。李金花知道爱人工作重要,需要安心,遇到小困难自己克服,也不轻易打扰他上班。四年多来,杨文荣在工作岗位上堵住大量差错,仅经过中办国办、全国人大等机关审定的稿件中的差错,就发现130多处。2010年,他在10个月里堵住领导机关审定稿差错20处,据此撰写的业务文章《“上面来稿”不是“免检产品”》受到总编辑何平同志表扬,获得部主任奖银奖。他收集差错案例分析整理、归纳总结,撰写了约3万字的业务文章,还在新华社新闻采编资格培训班及社内部门累计为1300多人讲课,介绍防差错知识和经验。培养后代,言传身教。杨文荣夫妇都是出生在农村,平时生活比较节俭,给儿子杨柳岸养成了不乱花钱的好习惯,上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杨柳岸利用课余时间帮学校食堂干活免费吃饭,为家里节约开支。今年寒假,学校校区调整,杨柳岸带着铺盖、学习生活用品共三个大包挤公交、换地铁,花三个多小时回到家,没舍得打出租车。李金花生病后,杨文荣不辞辛苦,悉心照料,孩子都看在眼里,慢慢学会了照顾妈妈,尽可能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减轻父亲的负担。2012年高考时,许多家长为孩子订宾馆或接送孩子,杨柳岸坚持自己去自己回,没用家长接送。上大学以后,周末回家总是把照顾妈妈放在第一位,父亲在家时才参加一些同学活动。孩子再有一年多就毕业了,李金花身体也越来越好,一家人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