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潮锋家庭
吴潮锋,男,汉族,1974年10月出生。1993年12月入伍,党员,本科学历,现为66196部队维修科技师,二级军士长。入伍以来,先后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六次被评为“优秀士兵标兵”,六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八次获嘉奖,2010年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二等奖,2014年被北京军区司令部表彰为“优秀士官”。父亲吴良金,随队与吴潮锋在哨所一起生活,爱人郝丽萍,连续三次被驻地政府表彰为“好军嫂”,女儿吴子卓被学校多次评为“三好学生”。2004年以来,吴潮锋一家连续十多年工作生活在某偏远独立哨所,他们用奉献书写人生,用真爱传承美德,在祖国北部荒漠中建起了一个暖心小家,其家庭被表彰为“北京军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模范幸福家庭”,《解放军报》《战友报》等专题报道了他们的事迹。奉献为伴,扎根偏远荒漠。吴潮锋所在哨所是一个独立哨所,距部队驻地五十多里,地处偏件荒凉,方圆五公里没有人烟,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2002年组织安排时任通信班长的吴潮锋来到独立哨所,成为该哨所仅有的一名“哨兵” 。爱人郝丽萍毅然关闭年收入十万元以上的汽车配件门市部,带着3岁的女儿来到哨所,成为哨所的“编外兵”。独立哨所是军区某方向前端数字化报房,担负全天候战略值班任务,机器设备出不得半点故障。哨所周边天线林立,驻地雷雨天气较多,极易发生雷击事故,为保证后方接收信号稳定,吴湘锋带着妻子每天都要巡视一次室外线路,逐个阵地、逐个线桩检查一遍,风雨无阻,从无例外。四百多亩的阵地、数百个线桩。来回8公里的路程,每天仅是一趟下来,就得两个多小时。在吴潮锋的悉心帮带下,妻子不仅学会了哨所特制的油机发电技术,而且还整理出一套设备维护心得,成了油机发电的半个“专家” 。就连女儿吴子卓也很好地继承了“任务同去、 困难共担”的好传统。这些年一家人走过的巡线路,相当于两万五千里长征,穿坏十多双胶鞋就是最好的见证。以哨为家,传承家庭美德。哨所远离市区村庄,连电视信号都没有,长期单调和孤寂驻守是必频逾越的坎。吴潮锋夫妇以苦为乐,开垦荒地、养鸡喂羊,挂起了“开心农场”和“欢乐牧场”的牌子,还开设“采摘园”,邀请部队的同志来喇所采摘,搭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夫妻俩闲暇时当起女儿的启蒙老师,教孩子舞蹈、乐器等,即兴时全家人表演一段。女儿绘画作品时常在学校展出,小学期阿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一家三口用真心真爱把荒凉简陋的小哨所变成了充满幸福的暖心港湾。相濡以沫,幸福共享,团难共担。长期的哨所生活,练就了吴潮锋夫妇平和豁达的生活态度,也培养了他们相濡以球的深厚感情。地方偏僻不怕,条件艰苦不怕,只要夫妻相互支持、相伴相随、再苦的日子也能过出甜味来。2009年深冬的一天,天气异常寒冷,线杆上全是冰雪,爬杆十分困难。吴潮锋单独执行一次紧急维修任务,当他费尽力气爬上线杆、接好线路后,却因为双手冻僵,直接从8米高的线杆上摔了下来,幸亏郝丽萍发观及时,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从此以后,郝丽萍和吴潮锋约法三章,只要是巡查线路、维修故障,必须两人同行、同去同回,互相照应。妻子体现着编外“女兵”的炽热情怀。吴潮锋和妻子默默坚守在荒漠深处,他们把爱情融进了哨所内密密麻麻的线路和按钮,把使命融进了8公里巡线路上的一根根线杆,把责任融进了荒漠中顽强生长的一草一木,把哨所建成了让各级领导放心满意的坚固阵地,筑起了一个爱意融融的温暖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