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英家庭
坚信爱是奉献,换位思考理解对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人都在感受的温馨的港湾。杨晓英当时在法院工作,她丈夫(当时的男朋友)在铜仁报社编辑部上班,本以为会向一般人那样热恋后结婚过着平凡的日子,但事与愿违,她与丈夫的爱情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在恋爱不久,一场车祸让她的爱人头部受重伤,濒临死亡,当时悲痛至极的她,恳求医生无论如何都要救活他,经过20多天抢救,她现在的丈夫终于醒来,可老天却给她又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确认智商几乎为零,她再次由喜转悲,但这时的她也未曾想过放弃,而是再次化悲痛为力量四处寻医问药,最后在名医的帮助下又做了第二次补脑术和口腔缝合手术,经过她两年的精心照料终于康复了。两年后,这对经过生死之恋的恋人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然而婚姻虽美好但现实极其残酷,因其丈夫家在农村,她也是单职工家庭且是家里的老大,所以家庭负担较重,而且车祸也欠下了巨额债务,此时恰逢她的母亲病危需要用钱,这让她们的生活更加拮据,杨晓英与丈夫曾一度用平时积攒的硬币到银行兑换度日。但即使如此,她也确信无论怎么样的困境都会过去,只要她们双方共同努力,终有一天她们会过上好日子。次年她们有孩子后,她要一边照顾丈夫、照顾孩子,一边拼命的工作,连续三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1995年,孩子刚满2岁时,杨晓英又参加了成人高考,在西南政法大学读了3年本科,2002年再次考取了西南政法大学的民诉法研究生(函授)2001年7月、2006年7月,两次被当时的铜仁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同时,她还是中共铜仁市第五次、第六次党代会代表。在她的关心、鼓励、帮助下,丈夫身体慢慢恢复,重新开始了他的写作之路,并于2004年获得省文联支助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集《乡村与城市边缘》。后又与人合著出版了散文集《摄氏八度》。截今已发表小说、散文80余万字。她的女儿从小学到大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考以后参加贵阳一中组织的单独招生考试,以优异成绩被该校实验班录取,除成绩继续保持前茅外,英语成绩尤其突出,参加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获评“希望之星”奖;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系学习两年多以来,已先后在一二年级获得二等和一等奖学金各一次;并担任了学生会学习部副部长,还是校蓝球运动员;业余期间还从小就学了古筝、绘画等课外科目。培养了较好的个人终合素质,2013年2月利用寒假时间到非州喀麦隆作国际义工支教,获学校义工项目奖,并取得了2014年元月与香港城市大学的互派短期留学生资格。她女儿所写的《我的亲人》散文被《中华文学选刊》2008年第五期发表。结婚21年来,他们始终互相尊重、理解,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在生活上相互关心,有矛盾或意见分歧时,及时沟通,理智地解决工作中、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并做到了尊老爱幼、邻里友好。 爱家敬业,比翼双飞1998年12月至今,杨晓英先后任铜仁市现碧江人民法院副庭长、庭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多职,在她的带领下,全庭同志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办铁案,忠实践行司法为民。在任职民一庭时,该庭连续5年获评先进集体,2003年被原铜仁市政法委评为人民满意政法单位。2007年6月,被任命为副院长以来,前后分管过的民一庭、民二庭、行政庭、立案一庭、立案二庭、执行局、办公室、研究室工作。她积极协助院长工作,努力抓好自己分管的工作,民一庭荣获一次集体三等功,行政庭获全省第一名,立案庭和研究室获原全铜仁地区评比第二名,执行局的破解执行难也获得了省法院好评,立案二庭实现连续六年零上访目标。在工作中,她始终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坚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廉洁自律,公正司法,树立新的司法理念,做到能调则调,能判则判,调判结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自从任职副院长以来,由于工作忙,对家里照顾少了一些,她的丈夫不但不责怪,反而主动承担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了她的负担。同时他自己的工作中也取得了较为出色的成绩,现为铜仁日报社周末部主任,副高职称,铜仁市作协副主席;所主编的《铜仁日报·梵净山周末》荣获贵州省新闻一等、二等,三等奖若干数十次,培养了一大批作者,形成了广泛的读者群,几乎年年被评为该单位的先进;2006年,他被评为贵州省第五届优秀新闻工作者,受到了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两会”的隆重表彰。以孝为先,处理好婆媳和邻里关系